如何说清楚一包茯茶素里面的科技含量?(制成视角) 原创 周思危 茯茶素大讲堂

今天

一包茯茶素,一克,倒入水杯中,加入 300-400 毫升饮用水,摇匀后就可以慢慢饮用。

一包茯茶素撕开后,倒入杯中的就是颗粒,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到的朋友,一眼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不就是“茶粉”吗?茶叶磨碎后的粉末,能有科技蕴含其中?

茯茶素确实有科技蕴含其中。茯茶素之所以不是“茶粉”,就在于茯茶素颗粒的制成过程,已经和平时大众所认知的“茶粉”相去甚远。

先说说大众理解中的茶粉样式:将茶叶叶片按照传统制茶工艺进行制作,最终做成了干茶,将干茶磨碎,就变成了茶粉,再装入浸水包中变成“茶包”。饮用时,倒好一壶(杯)水,将茶包放入其中,当水逐步变成茶水后,就能喝了。

茯茶素颗粒,是可以直接倒进水中冲饮的。为什么茯茶素不需要外面的一层浸水包?因为茯茶素本来就不是茶叶研磨后的碎末。在制成茯茶素的过程中,已经不是普通的制茶工艺,更应该被称作“提取”科技技术:

1、“茶包”选用茶叶,选的是茶叶品种。而茯茶素的制成原料,也是茶叶,不需要在意茶叶的具体品种,选用的是一种“制成底物”,要求是含茶多酚类、微量元素等物质尽可能多的茶叶。

2、制成前期关键核心技术在于菌种发酵,菌种选用益生菌真菌“冠突散囊菌(又称金花菌,具体介绍可搜索查询)”。茯茶素制成中的菌种选用,不是为了让茶叶的风味、口感变得更加美味,而是为了将茶叶中原有的天然成分,通过益生真菌进行有机转化,形成一类新的、茶叶中并不存在的、对人体有复合功能作用的二级功能产物。

茯茶素制成过程中,是用优中选优的金花菌进行发酵,将茶叶原料底物中的茶多酚类、微量元素等物质,高效转化成较小分子的二级功能化合物——茯茶素类化合物,以及多种水溶性活性微量元素营养成分集合。

3、发酵完成的中间制品,即是全金花散茶,是一种“茶叶底物上覆盖满金花菌”的干(散)茶形态,到这一步的制品已经可以直接加水冲泡,像“喝茶”一样的饮用。

那为什么还要进行后面的科技化提取加工?因为此时仍无法实现功能性营养食品摄入时的定量化和标准化。“用泡茶的方式喝,每次要加入多少克散茶?每次泡多长时间后才能饮用?每次饮用的水量需要多少?”等等问题都是细节,对于我们饮用体验来说太繁杂。

4、为了实现功能成分的定量化、标准化,以及大众体验饮用时的便捷,必然需要继续对全金花散茶中间制品进行进一步科技化提取。整体后端提制技术包括“逆流提取、膜分离、冷冻干燥、无菌化分装”等现代化工艺。

逆流提取可以类比成“集成式冲泡”,是将全金花散茶制品与高温饮用水形成逆向对冲,尽可能将可溶于水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膜分离是一种分离技术,分子膜的运用将逆流提取水溶液中,不溶于水的杂质、残留物、细小颗粒等全部过滤出去,最终得到的是纯净的水溶性提取液。

冷冻干燥是将提取液冷冻至超低温(目前采用的是到 -56℃),并通过抽成负压的形式将水分“蒸发”,形成干燥提取物。提取物研磨后,在无菌环境下最终分装成一包包的茯茶素。

为什么茯茶素在冲饮时可以用热、温、冷水来冲饮,就因为经历过整个提制工艺之后形成的茯茶素颗粒并不是“茶粉”这样的碎末,而是真正能完全溶于水的功能性提取物。

制成工艺上的科技创新,才让以往就已经被发觉存在价值的好东西,能够更方便、更标准化、更高效化的呈现在我们的手中。

这次以茯茶素制成工艺过程来试着说明清楚一包茯茶素中的科技含量,这也只是茯茶素全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茯茶素功能作用的延展、茯茶素功能成分的准确定位、大众体验功能效果的统计分析等诸多课题,说明科技发展没有尽头,还有很多茯茶素产业项目等着我们来实践,来推进。

文 / 周思危。